广东医生发现鼻咽癌动态预后风险分子指标
中国的鼻咽癌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如何提高患者的抗癌“胜率”,一直是全世界学者研究的重点。9月2日,南方日报记者独家获悉,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孙颖牵头的国际研究者团队,耗时两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描绘了鼻咽癌血浆EBVDNA在整个诱导化疗及同期放化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成果可用于实时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为疾病动态风险评估、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孙颖教授、新加坡MelvinChua教授为通讯作者,吕佳蔚博士、陈雨沛博士、周冠群博士和祁振宇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无创且便捷,可助患者了解自身治疗反应情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近一半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70%以上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效果较差,五年生存率不到80%。
近期,孙颖团队在鼻咽癌动态预后风险分子指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鼻咽癌血浆EBVDNA是鼻咽坏死肿瘤细胞释放入血的一种循环DNA(ctDNA),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被敏感地检测,其可用于鼻咽癌的筛查、危险分层(治疗前EBVDNA)及随访(治疗后EBVDNA)。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孙颖经常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