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招商引资转向为金融的金融开放刘晓春建
刘晓春/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前提当然是金融开放。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言,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开放?怎么衡量开放度?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金融的开放速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各方面又总觉得开放的效果尚不明显。
一
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以外资金融机构的占比来说明开放程度还不够。以银行业为例,家银行机构,其中外资银行法人银行和分行家,3.7%。占比似乎很低,但实际上,国际上有能力进行国际化发展的银行,基本上都已经进驻中国市场。即使是最近取消资本金和总资产规模限制,相信除了港澳地区一些小银行外,其他外资银行要来中国设分行或子行的不会太多。倒是取消了投资人金融背景,可能会有一些大型非金融机构有兴趣来中国设合资银行。
另外一个衡量指标是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依然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不仅低,而且十多年来还是下降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中国银行业这二十年发展迅速,前20大银行都位列世界前家银行之内,可见中国银行业的规模之大。其次,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要在国内,而外资银行,即使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银行,其在中国的资源配置也只占总体资源的很小一部分。第三,由于资本金约束,外资银行并没有能力在规模上大展拳脚。第四,银行业同一般工商业不同,如果让多家外资银行的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达到10%、20%,那恐怕要考虑开放的风险了。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金融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就机构准入而言,目前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任何国家对金融的开放都有或明或暗的限制,即使有明文规定,也会因为一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与特定国家的外交关系等,有所限制。我国银行在国外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目前还有因为种种非申请人自身的原因被搁置的案例。
也有人认为,金融开放,关键是资本项下可兑换。年以来,先是深圳前海,然后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方面有许多突破性的开放。当时,香港的金融机构纷纷到前海施展拳脚,希望喝到金融自由的头口水。然而,无论是前海还是上海自贸区,几年下来,在金融开放方面,都无声无息。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在这些区域,我们是从工商贸易角度考虑金融开放的。比如,为方便区域内企业投融资需要,提供资金进出的方便等。如果金融开放,只是为区域内工商企业服务,这样的开放当然达不到形成金融中心的目的。
所谓金融中心,其基本功能是:清算、交易、资源配置。清算,包括:银行间货币清算、各类金融产品交易的交割清算,还有大宗商品交易及商品期货交易的交割清算等。交易,包括各类金融产品的交易,外汇、股票、债券、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还有各类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等。资源配置,就是各类投资人、融资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作为中心,不仅要有上述各类清算、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场所、市场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更需要这些场所、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上述清算、交易、资源配置使用外汇,参与的机构有外资机构就是国际金融中心了。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需要有外币的计价手段,需要有外资机构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清算可以进行国际间的清算,交易需要有国际机构、交易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投资人和融资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资源是在国际间进行配置。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上融资的来源,是跨国界的,融资的去向或投资的标的也是跨国界的。换句话说,在这个中心融到的是国际间的资金,资源是进行国际间的配置。
由上可以看到,金融开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工商业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是以各种优惠条件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让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地投资为主要目的。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除了交易所的设施,交易所对上海本地并没有其他投资,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机构、投资人、融资人,来自全国各地,资金也是投向全国各地。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有直接的服务,如贷款、结算等,但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进行金融资产投资和金融产品交易实现的。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场、有可以交易的产品、有参与产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场,有各类产品的市场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开通了“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QDII”、“QFII”、“RQDII”和“RQFII”,各类金融产品也有了相当的交易量,但,这些业务都是借助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通道实现国际投资资金与上海金融中心的有限对接,上海金融中心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不小的距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从为招商引资的金融开放,转向为金融的金融开放。为金融的金融开放,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是一个策略问题。
二
下一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为金融而开放金融而言,要考虑两个着力点,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并且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是让人民币在国际间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货币储备等作用。发挥这些作用,在贸易中推进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推进其他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固然是必须的,人民币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交易作用更不能忽视,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从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看,支撑人民币发挥这些作用的人民币清算、汇兑、买卖、借贷、金融产品交易等的主要中心应该在中国,在中国的上海,而不应该在世界其他地方。美元的国际中心是纽约、英镑的国际中心在伦敦、港币的国际中心在香港。
所以,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中心,首先应该是人民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澳门等地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是必须的,但这不等于把人民币国际中心地位拱手送到境外。除了我国的香港、澳门,新加坡、伦敦等都在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如果我们不加快建设一个在岸的人民币国际中心,将会是一个战略失误。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包括市场、制度、规则、产品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引起国际上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