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朔尔茨即将访华,德国牵头是常规操
在被传出即将访华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态,反对与中国脱钩。其实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会起这个头并不稀奇,在G7国家中,中国与德国的关系一直是最好的。但是,朔尔茨嘴上说合作,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才能避免过于依赖中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举行的第13届德国机械工程峰会上发表讲话
德总理喊话不对华脱钩,学起了默克尔
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德国坚定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他认为,德国非但不能与个别国家脱钩,而且必须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贸易。就在两个月前,德国还曾派出13架军机,途径亚太参加军演,针对中国的意味浓厚。这次表态,是否说明德国的态度有所变化?
实际上,德方在这两个领域的动作,并不冲突。德国可以做到在价值观上放下冲突,搁置地缘政治矛盾,在经贸领域试图与中国合作,这对德国来讲毫不违和。比如,默克尔时代的对华政策,也基本上延续了科尔和施罗德的对华政策,也就是将经济合作与争议问题分开来看。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离任前,曾与朔尔茨以及拜登会面
德总理计划访华?德国打头符合常规
与此同时,德国总理要访华的消息也传了出来。美媒放出口风,称朔尔茨计划于11月初访问中国,随后可能顺路访问新加坡和越南,最后一站前往印尼,参加G20领导人峰会。
一旦行程敲定,这将是七国集团国家元首,在疫情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中国。德国率先打这个头,还是符合常规的。在G7国家中,中国与德国的关系,一直是最好的。在G7中,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也是最远的。德国对华做的很多动作,也有做给美国看的意味,对德国本身则是不痛不痒。
德国与美国,是价值观上的盟友,地缘政治上本来是合作加竞争,但现在俄罗斯成为西方世界的“众矢之的”,德美之间的竞争力度暂时就下降了。但是在经贸领域,德国与美国一直存在竞争关系。
对德国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经济伙伴,美国是最强大的盟友。默克尔一直避免做出选择,但现在朔尔茨面对的情况不同了,越来越不好回避。虽然德国与美国的关系,要比与中国的关系近得多。但德国并不想错过,与中国交好能带来的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市场
德国对华发展经济关系,脱钩是两败俱伤
有美媒分析称,朔尔茨在此背景下访华,是在“走钢丝”,一方面,他有意延续默克尔的政策,支持与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朔尔茨会与中方探讨在俄乌冲突上能发挥的作用。此前,德国外长也曾在9月表示,德国将在考虑到对俄罗斯的经验,并注意到所有风险的情况下,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中两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过去六年来,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欧盟国家。中德经济关系也可以被视为中欧经济关系的核心。近年来,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德国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的四分之一。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互信基础,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德国也将中国看做竞争对手。最近,德国政府开始担心国内的许多行业严重依赖对华出口。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曾表示,德国经济部正在推动的德中新政策,将减少对中国在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等方面的依赖。
减少经济依赖,不等于经济脱钩,而是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寻求国际合作的多样化,防止一家独大。如果“脱钩”政策成为现实,中德关系可能会失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给双边关系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连续第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荷兰和美国
德国担心对华过于依赖,有三大原因
那么德国为什么频频出现“经济脱钩”、“减少依赖”的讨论呢?首先,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欧洲成了冤大头,直接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北溪管道爆炸,德国更是“断了气”。在对外贸易方面,德国开始注重长期的经济安全。不过,德国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德两国经贸关系的规模,远远大于德俄经贸关系。采取任何强硬措施,都将严重影响两国经济。
其次,中德关系难免受到中美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不少中资企业在欧洲的并购遭遇“碰壁”,来自美国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德国希望保持中国与经贸联系,但不会脱离美西方的整体对华政策自行其事。朔尔茨政府也明确表示,德国将在欧盟对华政策框架内,制定对华战略。
最后,还有一个德国的内部因素。德国不同产业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博弈:那些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企业,对中国仍然保持务实友好的态度。而那些与中国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建议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此降低竞争压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合作应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期待德方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同时不受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的干扰,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国。无论如何,交流都好过封闭,德国总理访华是一件好事,也有望为两国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