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中国城,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
新加坡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华人移民的历史可追溯至年,如今已在新加坡的人口比例中占大多数。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语言,使牛车水更加容易亲近。今天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这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新加坡的中国城吧。
福德祠
福德祠建于年,是新加坡第一间中国寺庙、由客家和广东移民合力建造,感谢土地公的保佑、让他们能安全抵达新加坡。祠堂过去还扮演着帮助新移民安顿和解决纷争的角色,如今则改为博物馆,里头陈列着早期移民的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奖状、漫画书、电影传单等有趣的东西,让游客能更深人入地了解当时的生活样貌。除了浏览内部展出之外,福德祠的建筑细部也很精彩,威严的门神和墙上的山水画等,都是很棒的艺术品,值得花点时间瞧个仔细。
纳哥德卡殿
纳哥德卡殿是来自南印度的穆斯林为了纪念到访新加坡的印度圣人而建,大约建成于到年间,当时的直落亚逸(牛车水的第个街区,马来文中的“水湾”的意思)还是一处挤满了万国风帆的海港。神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建筑外墙,整体而言虽属于南印度伊斯兰色彩,但正立面却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拱门与柱饰;上半部则犹如一座宫殿的缩小版,有迷你的拱门和窗眼。纳哥德卡殿于年时成为新加坡国家古迹,年改建后,原本的白色灰泥墙面被漆成了粉色系,看起来更是亮眼。
阿尔阿布拉清真寺
阿尔阿布拉清真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清真寺,年,由来自南印度的穆斯林所建。立庙伊始,阿尔阿布拉清真寺只是一间小茅屋,因此又被称为“茅屋清真寺”(KuchuPalli),而其另一个名字是“丘利亚清真寺”,因为其信徒大都是南印度的丘利亚人(Chulia)。寺庙主体在年改建后,成为一栋两层楼的建筑,但整体风格依旧朴实无华。
亚坤早餐店
年的亚坤咖椰吐司店,如今不只在新加坡开有多家分店,在日本和韩国等国也都拥有据点。然而,人们仍然喜欢不远千里,来到位于远东广场的这家本店,使得亚坤老店从早到晚人潮不断。由于加了美禄去烤亚坤的吐司是咖啡色的,口感也比较脆。吐司中间夹了牛油和咖椰(kaya,用椰奶和鸡蛋制作而成的果酱),味道独特,清爽不甜腻。再叫一份半熟水煮蛋,淋上酱油和胡椒,撤拌后用咖椰吐司蘸着吃,就是地道的新加坡式早餐了。
远东坊
远东坊的金、木、水、火、十五座大门,融合中国风水设计而成,多处仍保留着原本的建筑特色年,远东坊经整修后重新开业成为一处购物商场,玻璃顶棚自然采光,中央街道明亮宽敵,可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许多可爱的餐厅、店、纪念品店,起来十分意。远东坊内除了新进驻的高家与餐厅外,也有不少历史遗迹,例如英书院、应和馆、福德祠等,而在北京街42号餐方前的廊柱上,“成发精做招牌”的工整刻字也依旧保存完好。
应和馆
应和馆建于新加坡开埠3年后的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会馆,由来自广东嘉应地区的刘德润创办,主要是为广东客家移民介绍职业并联络感情。会馆最初以寺庙的形式出现,奉祀关圣帝君,今日在会馆内仍然可以看到关帝君的牌位。年,会馆创办了应新学校,校址就设在会馆内,虽然学校已于年停办,但当年的校钟还保存在会馆的前厅中。年,应和馆被列为新加坡43个古迹建筑之一,天井和走廊是其主要特色,现在仍经常举办活动,促进客家人情感交流。
天福宫
直落亚逸从前是一处海港,又因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很多中国船舶在此靠岸,妈祖信仰于是也在此地生根发展。天福宫最初只是海边的一座神坛,19世纪40年代,福建会馆将之重新修建,成为全新加坡规模最宏大的华人庙宇,当时船舶在启航前,都会来此祈求海不扬波”。寺庙建筑为正统的闽南式庙宇,全宫为木架斗拱结构,不着一根铁钉;大部分建材都是由福建渡海而来,就连主祀的妈祖神像也是来自福建。特别的是,天福宫的地砖是由荷兰运来,而门前的铁栏杆则是来自苏格兰,融合了欧式建材,饶富趣味,如今已列为新加坡重要历史古迹。
陈福成饼家
陈福成饼家开业已有60多年,招牌是传统的福建糕点和饼干,像发棵、红龟棵这些儿时节日必备的框点,这儿都有卖。热门商品是马蹄酥,每周一至周六中午12:00开始出售,一个人限买3包,1包4元,排队来买的人还真不少哦!
小编个人认为,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知之甚详,但新加坡的中国城自有它不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领悟一下那的风采。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给小编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