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富豪为什么喜欢做慈善一
原创公益时报公益时报
文
朱睿赵冠军李梦军
美国是全球慈善捐款最多的国家。美国施惠基金会发布的《美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年,美国个人、遗产捐赠、基金会和企业向慈善机构捐赠了约.4亿美元。从长期数据来看,每个国家慈善捐赠总额占GDP的比重相对固定,美国在2%左右,新加坡在0.6-0.7%之间,中国在0.15%左右;慈善捐款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美国1.8-2.2%之间,英国0.7%,日本0.3%,中国在逐年上升,年是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占GDP的比重为2.09%,人均捐款金额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6%,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从组织形式来看,美国联邦税法将慈善组织分为两类: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其中基金会是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美国最富有的慈善力量,截至年美国共有近9万家基金会,总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约2-3%。
今天,美国慈善事业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善:政府通过立法和税收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慈善事业,鼓励个人与企业向慈善机构捐款;慈善机构资助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环保等各种公益事业;企业等营利机构通过设立自己的慈善机构或基金会等方式,把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政府、企业和慈善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相互协调,彼此独立又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追溯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起源,分析美国在财富积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富豪们为何开始了大规模的慈善捐赠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富豪当时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与政府政策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捐赠?
从过去年美国经济发展来看,美国的财富创造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这些创富时期通常会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经济快速增长、机会多、大企业重组、技术进步带动投资增长、企业竞争加剧,与此同时,社会问题凸显,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尖锐。
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议题。20世纪欧洲国家一大创新就是福利国家的形成。19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时,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完全对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高涨,主要的解决之道是政府政策调节和扶持,福利国家由此产生。此时,私人公益事业可发挥的余地较小,大多数人认为,帮助穷人是政府的责任。
而在19世纪末的美国,当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时,美国却先于政府的福利政策而出现了私人捐赠公益事业。20世纪初,美国已经存在了18家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发起企业家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其富有程度如果按6年美国的GDP来衡量的话,洛克菲勒最富有,卡内基位列第六,而身价亿美元的盖茨则位列第五位。特别是卡内基,在他年去世之前,卡内基累计捐款3.3亿美元,他的“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名言更是启发了包括盖茨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富豪。他所创立的“卡内基基金会”通过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历经百年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确立了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基本模式。
当时的美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繁荣的背后是阶级矛盾尖锐带来的罢工和社会动荡,政府不得不做出政策调整,开始对大企业、富豪进行打压。面对社会舆论和政府改革两方面的压力,富豪们也不得不做出调整。企业家们一方面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私有财产、处理财富分配问题,另一方面开始反思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消极地对抗压力,最终决定尝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回应环境的变化。
富豪企业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和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了推动富豪捐赠的基础要素
(一)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高度集中,改变社会关系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的30年,通常被认为是美国企业家的“黄金时代”,也是美国赶超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的重要时刻。
经济上,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美国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年的37.2%上升到年的77.5%。到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首位。到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在煤炭、天然气、石油、铁矿石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其工业产值比英国和法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拥有一个万消费者的强大的内需市场。同时,在制造和技术领域还涌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发明和进步,从年到年,美国诞生了64万种发明专利。当时美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已经赶超了英国和德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海外移民、农民迅速涌向了城市。-年间,美国人口数量翻了4倍,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只有6.7%的人生活在人口以上的城镇中,到达到了44%。同时,教育水平也显著提升,美国的文盲比例从年到年的20年间,从20%下降到13.3%。
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的进步加剧了公司之间的竞争,公司重组催生了一批大型规模企业,社会关系开始改变,再加上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随着股份制、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公司越来越多地充当了创新者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巨头是洛克菲勒、卡内基和摩根财团。来自商业、铁路、金融等行业的巨头们控制了立法部门、联邦司法部门,以及美国参议院,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愈发突出。
(二)贫富差距拉大,财富高度集中,罢工频发
繁荣的背后,美国社会充满了矛盾,社会动荡不安。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社会的整体财富急剧增长,由19世纪40、50年代的万-0万美元上升到了19世纪80、90年代的2亿-3亿美元。但从财富占比来看,财富的集中度和财富不平等状况发展到了顶峰。
社会学家查尔斯B斯鲍尔(CharlesBSpaur)计算得出,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50%以上的财富,而44%的底层人口只拥有国民财富的7.2%。美国的财富集中在年左右达到顶峰,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可能已经拥有了全部社会财富的50%-60%。工人工资水平低,劳动条件恶劣,劳动事故频发。同时,大批学龄儿童不能上学,能念完小学的不足1/3。年,在万的工人中,10-15岁的人数竟达万。外来移民的境况更为恶劣,这些移民都聚居在条件极差的贫民窟中。19世纪90年代,在全美16个大城市中,1/1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中,而在纽约市贫民窟居住人口居然达到了全市总人口的2/3。
举一个直观的数据,19世纪80年代,威廉亨利范德比尔特(WilliamHenryVanderbilt)获得万美元的年收入成为美国首富;年,卡内基出售了自己正处于顶峰的钢铁公司,个人获利2.25亿美元;年洛克菲勒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而且都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当时美国普通家庭的平均年收入还不足美元。据纽约国际先锋论坛统计,年美国的百万富翁不足一百名,到年名,年突破0,到年时达到了名。从-年,美国首富所拥有的财富从万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年首富是洛克菲勒),中等家庭收入从美元增加到美元。美国首富与中等家庭的收入比例不断扩大,从0:1上升到1200:1。
而且在这段时期,社会风气极为败坏。商业上企业狂征暴敛,造假、诈骗成风;政治上,官员贪污腐化,投机分子常常通过贿赂、收买操纵选举与市政。据统计,年,光是美国参议院议员就有25名百万富翁,立法机构则被嘲笑为“富人俱乐部”和“美元之家”。这种政治上的腐败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
同时,美国经济也开始摇摆于繁荣与萧条之间。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3次衰退与恐慌,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暴力罢工不断。据统计,仅年就有家企业倒闭。接下来的一年里,多达75万名工人参加罢工,失业率高达20%。从-年,全美发生罢工起,平均每年起。随后,工人组织,如美国铁路联盟和美国矿工联合会、劳工联合会迅速发展,成为抵制资产阶级的重要力量。社会矛盾由此日益尖锐。
(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阶级固化,激发社会矛盾
在贫富差距不断激化社会矛盾的同时,19世纪60-70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更是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民众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社会达尔文主义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用这种弱肉强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其中富裕阶层与中产阶层为该理论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既掌握了辩护自己财富的最佳凭证,又依托自身的经济和政治话语权,将社会达尔文信条传播至工人群体,以竞争为由激发工人群体自发上进拼命工作,从而将社会达尔文主义塑造为时代的社会规则,对大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美国资产阶级普遍认为,“拥有大量财富是神权的标志,救济穷人或限制富人是对上帝意志的干扰”。他们强调通过自由竞争获得个人成功,认为政府不应该进行干预。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下,大量垄断组织出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缺乏规范和管理,工人被持续剥削,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社会情绪在焦虑与悲观间摇摆不定。
(四)市场化媒体快速崛起,社会批评集中爆发,引起社会不满
可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处于历史性的大转折时期。工业化使财富迅速集中到了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工人农民的社会运动规模空前高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又进一步加剧社会冲突。“进步主义者”群体营运而生,一大批作家和记者们开始公开揭露大企业和黑恶势力。美国的新闻媒体,通常被认为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列的第四权力,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30年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纸张成本的降低,面向大众发行的报纸开始盛行。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一改以往政党报纸的风格,以大众化为办报宗旨,发掘了大批“普通人”读者。年,第一份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在贝内特的主持下创刊。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发展迅速,独立报业正式兴起。从年至年,美国日报的数量从家增长到了家,90年代,纽约市主要报纸的日发行量超过了30万份,美国报刊业已进入全面商业化时代。
商业化大众报纸的兴起使新闻媒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从为权贵提供信息演变成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其报道内容与观念的变革,成为了“扒粪运动”的前奏。一些新闻记者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