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奇迹的事情,应该也就只有新加坡这样的
新加坡是世界上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这个国家却没有一个房奴,基本上实现了人人有所居。这与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组屋政策密不可分,在新加坡80%的人都居住在政府建筑的组屋里,低廉的价格使得每个家庭几乎都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个比香港还小的国家,90%的人都有自己房子!
新加坡和香港一样,都是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仅次于澳门和摩纳哥,比香港还高。
但新加坡居然能达到90%的持房率!
其中更是有82%的国民住在国家建造的组屋里。
组屋里有一部分可以买,像我们的经适房,有一部分就只能租,像我们的公租房。
即便如此,都还有79%的人住在买来的组屋里。
、不像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新加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发达国家。
新加坡的近代史从被英国殖民开始,二战时被日本占领。
解放后从英国的殖民地变成自治邦,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又被迫独立,处境特别困难。
、住房在新加坡一直是问题,打仗又毁掉了一批房子,全国大部分人口居住条件都很差。
英国在二战后为了缓解拥挤的人口、赢得民心,也建造过一些公共住房。
曾经四五十年代建的组屋社区中峇(bā)鲁,现在还成了连新加坡旅游局都官方推荐的旅游景点。
新的西式建筑吸引了很多文人居住,最有名的住户要属郁达夫了,一住三年。
但是这样屋子对于住房紧缺的大众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建于年代的中峇鲁组屋
、郁达夫(~),爱国主义作家,革命烈士。其代表作之一《故都的秋》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后来新加坡自治,李光耀提出要解决民生问题,赢得选举顺利上台。
年,新共和国成立了专门建福利住房的建屋发展局(HDB),接手殖民地政府的计划在市中心边上建造第一个新市镇,还有配套的学校和购物中心。
为了表达对英国女王的忠诚和纪念女王登基,这个地方就起名叫女皇镇。
、当时新加坡市中心周围很多木头搭的贫民窟,脏乱差不说还经常起火,一烧烧一片。
从五十年代起,每过一两年就会有一次火灾,烧到年,有个叫河水山的地方再次起火,一万六千人失去了家园。
、▲河水山贫民窟
、▲年河水山大火及逃难的人群
不过这次,在仅仅9天内,立马就有户人家被安置到了刚刚盖好的女皇镇,其它的灾民也在剩下的3个月里搬入了包括中峇鲁在内的几个新建组屋社区里。
、▲河水山原址建起的组屋
、▲现在的河水山
当时的新加坡和新中国情况类似,经济并不宽裕、家底也不厚,时间又紧,全球也没有哪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
但刚建国的新加坡,3年内就盖了2万6千套房子,比殖民地政府过去32年里盖的还要多。
还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5年计划:造出5万套房子。
▲老式组屋
第一年,他们先建30㎡以下的大开间,一建就是一万间,先打个基础。
第二年起,就减少开间,建一室一厅到三室一厅的更合适全家居住的房子。
过了十年,才去建三室两厅的屋子,越盖越精美,户型的选择也更多,四室两厅和复式都有得挑。
、▲老式的一房一厅户型,已经自带储物室
、▲七十年代式组屋内景
新加坡建组屋,不仅仅只是造小区,配套的设施全部都有,每医院、学校、商场和办公区,还有交通枢纽,坐地铁也能直达新加坡市中心。
住在新城里,从工作到购物都能满足,而不必忍受长途奔波。
、发展到现在,新加坡的新建组屋越来越变态,明明是经适房,比国内的精装商品房还好。
全部精装修拎包入住不说,自带空调冰箱洗衣机,标配一个家务阳台,户型放国内个个都是满分。
三室的户型,个个房间都是主朝向。
HDB还负责定期给组屋翻新外墙、维修电梯,即使屋龄老,房子也不会破败不堪。
、1▲三室一厅式的组屋
一开始,组屋大多是公租房,后来盖得多了,就开始鼓励低收入家庭分期贷款购买组屋。
等到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时候,中等收入家庭也可以购买组屋了。
购买组屋是从HDB手里买,要先申请,排队三四年(最近缩短到了两年半),卖的价格也是特别优惠。
、因为组屋是HDB卖的,地也是国家的,卖什么价格,自然也是HDB说了算。
加上有好多津贴福利,一手组屋入手价格跟当地的工资水平比起来真的特别低。
配套成熟社区的三室一厅补助完了,也就29万4千新币(约人民币万2千元),而配套还没跟上的新区就只要19万7千新币(约人民币96万6千元)。
这对于刚毕业就平均起薪三千多新币(约人民币1万4千元)的新加坡大学毕业生而言,简直太便宜了好吗。
、▲新加坡的room也算上了餐厅和客厅
而且新加坡也有公积金制度(国内还是和新加坡学的),50岁以下的话,个人缴20%,单位再帮你缴17%。
相当于如果我税前工资一万,那就得扣掉的公积金,然后公司再额外帮我交,每个月公积金账户就会多块。
等到申请组屋时,除了可以直接拿公积金付首付(首付只要10%),还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
即使没有家里支持,新加坡的年轻人也可以轻轻松松靠自己买套房。
、不过HDB只把组屋卖给新加坡人,外国人是不能买的,要买就只能别人卖出来的二手组屋,价格比新加坡人买至少翻一倍,要不就是价格更贵的私人地产商的房子。
组屋虽好,但一个家庭只能持有一套,要想置换,会有个交易年限,一般是5年。
5年之后,需要把旧房子卖掉才能继续申请新的组屋,那这些卖掉的房子就流入公开的房屋市场了。
置换新房,仍然可以继续从HDB手里买一手组屋,不过津贴就会少一些,也不能用公积金贷款,只能找商业贷了。
通过这个制度,新加坡人和外国人买的房子根本就是两个价格、两个市场,公开市场的房子价格再怎么涨,也不影响新加坡本地人买房。
而且从HDB手里买来的一手房子,转手卖出去板上钉钉赚钱,自然人人都会想要申请组屋。
、这么好的东西,申请起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限制。
比如新加坡的生育率很低,单身必须得要过了35岁才能申请,但直系亲属两个人就没问题。
除了夫妻之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可以一起申请一套组屋。
那要是年轻人申请的房子离父母住得近,还可以再便宜点,相当于把养老问题也解决了。
分房的时候,HDB还会特别注意把不同种族、不同收入的家庭混在一起安排。
要是家庭月收入超过了限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万二新币(人民币五万八千八),那就不能申请组屋了,只能去买公开市场上的房子。
在新加坡,要是情侣打算结婚了,那就一起去申请组屋。
不过要是过了半年还没领证,就要被罚款了。
连分手的机会都没有。
、通过每年调整建造组屋的数量、组屋的出售价格,最终成功地让新加坡公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82%的新加坡人住在购买来的组屋里。
而被置换出来的组屋进入公开市场,相当于变相调节了楼市的供给,还是新加坡人“套现”福利的手段。
对外国人来说,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新加坡本地人一点也没有这个担心。
不过新加坡人也面临一个和中国一样问题:产权到期。
新加坡的大部分土地也都是国家持有的,只有少部分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地,有年产权和永久产权。
新加坡的地契大多只有99年,而且和国内还不一样,国内至少说了,房子永远是你的,而且土地会自动续期(没说免费)。
但新加坡组屋是土地国家收回,房子还给建屋局。
相当于花钱租了一套房子99年,租完就完了,该还的还得还。
、最早的组屋有一部分被拆掉重建了,居民可以拿补贴在附近继续住新组屋。
不过拆掉的组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好多组屋现在只剩30年、40年屋契,照样在公开市场上卖。
老人可以把自己住的大房子或者房龄比较新的屋子卖了,换手到老房子住,差价就权当养老费了。
、虽然还没有讨论出来99年真到期了怎么办,不过就先这么着吧。
毕竟这样的现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人口再怎么流动也就一小时到市中心的路程,再远就要搬进海里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