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数字人民币发行应用机制打造可靠金融基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具备等价性和无限法偿性等特征。今年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了《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E-CNY白皮书),数字人民币未来将成为重要的支付基础设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人民币的探索步伐全球领先,在其应用前景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

央行数字货币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竞争的重要赛道

过去10年来,各类不依托央行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大行其道。截至年7月18日,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共有币种达1万余种,总市值超过1.3万亿美元之多。加密数字货币不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又具有较高的发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信用媒介”的属性。但多数加密数字货币存在信用风险,难以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也不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完整的货币职能,因此从实质意义上看,加密数字货币的本质更多偏向于“资产”而非“货币”。此外,缺乏主权信用背书的加密数字货币不利于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多数国家对于加密数字货币持抵制态度。

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内在缺陷,具有法定属性的央行数字货币(指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为现有支付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国早在年便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并已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28个城市试点。截至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经超过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万余个、对公钱包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万余笔,金额约亿元,为数字人民币的全域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海外来看,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也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推进计划,拟与中国开展竞争。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国际清算银行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年调查覆盖的65家央行中,有86%的央行在实质性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14%的央行进入试点验证阶段。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具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但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发行运营面临挑战。数字人民币的实质是由央行授权的商业银行以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发行基金发行的数字形态的法币。未来,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到底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商业银行需按照央行要求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货币账户和钱包系统,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是否具备这样的金融科技实力?从数字钱包App到商家POS机等支付终端研发、升级的成本如何分担和控制?目前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二是技术路径面临挑战。区块链是与数字货币伴生的一项技术,也是全球数字货币应用的主流技术,但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因此在技术路线上,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也须在物理性能、去中心化程度与推出时间之间做出取舍。中国的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的发行路线,在推出时间上占优,但在第一层(央行层)就不得不采用中心化模式。从目前各国央行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技术路线来看,美国、英国等多数西方国家倾向于基于分布式账本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此外,数字人民币采用“账户松耦合模式”,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依托存款账户的紧耦合模式不同,二者的技术兼容性有待论证。

三是推广应用面临挑战。E-CNY白皮书将数字币定位为“可靠稳健、快速高效、持续创新、开放竞争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主要以“红包”形式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消费场景和时限均较为严苛,与居民银行存款无法正常兑换,且“不能转给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人民币“红包”目前只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预热版本。目前中国民众基于电子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