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吉林大学英才计划学员成长故事

英才计划吉林大学“英才计划”已走过5年,一批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子们在高一时就迈入了大学,他们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在吉大各学科一流团队引领下,立下科研志向,不断思考、探索。进入大学后,他们继续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拼搏,追逐心中的科学之梦。本篇就记录了他们的成长故事!“不辜负祖国期望,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中国青年”白子豪于年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是“英才计划”级学员,现为吉林大学级唐敖庆物理实验班本科生。年12月,高一的白子豪在老师的推荐下、经过选拔入选“英才计划”,在吉大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崔田教授导师组指导下开展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学习。今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WLA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上,白子豪有幸与年物理诺奖获得者约瑟夫·胡顿·泰勒、年物理诺奖获得者弗朗克·韦尔切克,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各大理工院校的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圆桌座谈。“我怀着崇高的敬意与科学大师们同桌座谈,看到世界顶尖科学工作者依旧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和纯粹的眼神时,我领略了他们特有的气质。”当时,白子豪向诺奖获得者提出一个困扰自己良久的问题:永动机真的存在吗?诺奖获得者的回答让他兴奋不已,“你怎么知道不存在呢?”从老人幽默、智慧的回答中白子豪感受到了科学家对待科学开放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提出模块化物联网快速部署系统的设想时,白子豪还看不懂线性电路的矩阵,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学习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终于做出了物联网自组网双向便携部署通信的成果。白子豪说:“梦想在心中,就有了动力去迎接学术中的每一个挑战!我要不辜负祖国期望,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中国青年!”“我想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科研之画”庄旭于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是“英才计划”级学员,现在是吉大级数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高二时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的庄旭,参加了吉林大学中学生“英才计划”数学学科选拨,在数学学院易英飞教授导师组学习。从此开启了他的数学探索之路。在“英才计划”面试那天,庄旭随手拿起了书架上的《实分析》。这本大学本科数学教材让他看得入了迷。面试时,他就“数学分析中的区间套证明有界闭集必有极限点的操作”等问题与老师们探讨,令老师们十分惊讶。进入吉大学习后,庄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学科的分支与应用。“数学不仅是实用的,其自身也是充满美感的。这种美感在于简洁的数学定理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数学本身的纯粹性和相互联系的紧密性。探索数学犹如走迷宫,你会发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代数、分析、几何相互交融,体现出不同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说起数学的魅力庄旭无比兴奋。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长们认真刻苦的科学精神,令庄旭深感敬佩。导师们着重加强对他的视野、兴趣和学术潜能的培养,经常为他推荐数学研究相关书籍,对他进行立题、确立研究方案、文献查阅、论证、规范化撰写科研报告的周期化训练,激发他的科学兴趣,培养他自主性学习、独立性工作及团队配合能力,使庄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科研中遇到困难乃“兵家常事”,当看不懂某个定理或对一个东西理解不到位的时,庄旭也会怀疑自己,老师总是告诉他“没关系,慢慢来。”学习中,庄旭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为了一个问题两个人绕着校园转了好几圈,直到把问题聊清楚才分手告别。“由探索科学而建立起来的友谊是非常牢固的。”“英才计划”之于庄旭,是让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年,在认知日趋成熟、独立思维和批判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开始了解一个学科领域,并且着手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契机。“我认为科研的最大魅力就是探索未知,科研就像作画,我想创造一幅属于自己的画,并沉浸其中!”“我会一直坚持在科研领域,保持谦虚,永远进步。”郜浩安于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是“英才计划”级、级学员,现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级高等理工学院本科生。郜浩安从小喜欢阅读科普类书籍,一本有关洛伦兹变换和四维空间的书打开了他对物理的兴趣之门。在初中课本上看到了有关金刚石的内容时,他兴奋地说:“金刚石的结构多么富有美感啊!”从此他便与凝聚态物理结缘。入选吉大年“英才计划”的郜浩安无比激动。让他难忘的是第一次见到自己团队导师们的场景。教授们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让担心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听不懂专业知识的郜浩安放松了下来,和善而严谨的导师让他对于科学研究更加充满了期待。郜浩安与马帅领等研究生一起做高压实验,将金属钼粉、钨粉和石墨粉放在特制的压机里面进行高温高压合成,然后用实验室各种先进仪器进行表征。通过大量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阅读文献,他完成了普通研究生级别的科研工作,并在《高压物理学报》发表了论文《高硬度超导三元碳化物的高温高压合成》。“科研就像一条看不到头的阶梯,每向上爬一级都要消耗巨大的精力。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是付出的汗水,成功的快乐,支撑着我不断向上攀登!”郜浩安在参观超硬材料的科研成果应用和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成果时感受到了“国之重器”的含义。他说,“正是一代代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家,面对国外技术的封锁,依然努力攀登科学的阶梯,为祖国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刻苦攻关、科技报国的精神应该由我们青年人传承下去!在吉大的学习实现了我对科学从空想到实证的转变,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科研过程的艰难与坚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会一直坚持在科研领域,保持谦虚,永远进步!”来源:吉林大学本期编辑/闫泽宇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高健欣记者晓蔚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