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终结续
如果说年初(年01月23日)当我还在讨论新冠疫情的终结时,到了年底的今天新冠疫情的终结已经到来了。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终结吗,我怎么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
年初关于新冠“物种大交换”的设想这当然是终结
首先,我们必须再一次强调如下在《新冠疫情的终结》一文中明确的观点——新冠病毒不会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新冠病毒会与人类相伴,那些期望它会消失,或者自己能够始终生活在一个没有新冠病毒的世界、环境中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你与世隔绝恐怕也很难杜绝)。也正如我三年来一再强调的,“你始终是要感染的”,而不幸在于,这一点正在变成现实。
其次,我们必须再一次明确这点,病毒是不可能被终结的,但是疫情是可以被人为终结的,即防疫政策的终结。令人遗憾的是,与我年初的预期不同,我国疫情的终结,并不是“病毒发病数、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标”降低后的放开,而是因为发现病毒传播已经防不胜防后的被动放开。正如我在一篇已被和谐的文章《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内提到的防疫的“绝对负收益>绝对正收益”,在多地区疫情在严格管控数月后依然无法扑灭,在由于封控导致的各类成本不断增加,在经济局面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继续持续“动态清零”政策已经不可能。
当前的困境
大家肯定对困境是有深刻体会的
首先必须承认,从临床层面,这波放开后的感染者症状是超出专业人士的预期的。
并不只是诸如张文宏之类如今在网上陷入风口浪尖的名医、名学者,大多数我接触的抗疫一线临床工作者,无论医护(基本上如今也都阳了)大家之前对新冠感染后,特别是感染奥密克戎后的临床症状的基本判断的确是和流感甚至感冒相似。因此当自己也面临各种痛苦的临床症状时,都是错愕的。这不是网络大V们理解的数据作假可以解释的,这的确与三年来大家的临床经验不符合,也和上半年上海大规模疫情的情况不符合(上海疫情期间对于临床症状的抱怨并不多)。
我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时间和专业性去解释这一情况。不考虑个体差异,我认为可能的理由大致有如下三点:
我在《新冠疫情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物种大交换困境”理论成真了。即虽然病毒毒株已经变弱,但是相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一种新病毒,我们的机体面临这一病毒的全新冲击时依然会面临比较大的“免疫落差”。
叠加因素。主要是季节因素和疫苗因素。与上海疫情不同,此时处于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及其他疾病高发期;其次上海疫情期间人群普遍已经施打了加强针,因此在群体防护率和个人抗体水平上都与现在有显著区别。
发现时间早晚的影响。过去三年我们往往都是通过核酸筛查早期发现感染者,呈现出患者发现早、干预早,患者数量少、个体享受医疗资源多的特点。这就导致感染者可能在并未出现临床症状时就得到了干预,从而避免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或者大大减轻了其痛苦。这点早现在显然很难做到。
而在全国层面疫情发展也处于严峻局面,这与开放时状态不同有关。就群体水平来看,上海疫情的过程大致是由破口引发多条传播链传播最终大致全社会暴发的局面形成,是个以点带面的逐步发展的过程。而本次突然放开时,多个地区本来就处于疫情快速增长期,因此表现为短期内大爆发局面。
未来的预期与展望
死亡人数。这显然是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当然基于我一向的观点:统计结果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统计口径。当然我们可以依靠其他地区的数据推算,7月时根据台湾上半年的数据,我的预估第一波人数在30W左右。有网友根据新加坡的数据推算在20W左右,而根据吴尊友的预测情况推算,则人数在10-70W。根据现有情况,叠加各类已知因素可以判断实际数量应该更高一些,实际比例应该在1‰-1?。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将在短期内面临几千人的死亡数字。(当然再强调一遍,不同的统计口径结果不同,其本质其实是感染与死亡相关性的差异)
参考国外经验。未来肯定还会有多波疫情。但同样基于“物种大交换困境”,我们的机体之后对病毒的应对有了经验后,临床症状和危害将进一步降低。
无论如何开放是一条单行道,竟然开始了,就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开放前的现实情况也不允许我们走回头路。就像当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一样,混乱是一时的,但是有序、正常、充满活力的社会,就在眼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