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又跑了新加坡前总理锐评他对社会毫无
01
很少有商人,能做到像李嘉诚这样纯粹。
有许多的商人,在积攒起足够的财富之后,会逐渐开始注重自己的名声,但李嘉诚和他们不一样。
在他近70年的营商生涯中,追逐利润这个目标一直被李嘉诚放在第一优先级的位置上,即使在他坐上了亚洲首富的宝座之后,利润的重要性在他眼中也没有丝毫动摇。
年3月,福布斯发布了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以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九,再一次成为了亚洲首富。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登上亚洲首富位置不久后,李嘉诚便开始大面积的抛售自己在香港与内地的资产,转向投资英国。
根据被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交易信息统计,在-年期间,李嘉诚通过出售国内资产获利近亿港元。
面对李嘉诚的疯狂抛售,年9月12日,瞭望智库发表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称其失守道义,在国内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之下,李嘉诚抿起双唇,一言不发。
不过有趣的是,李嘉诚口碑恶化之后,有好事者为替李嘉诚鸣不平,假冒李嘉诚的名义信手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亚洲新闻周刊上,这篇文章便是著名的《我的心一直在这里》
文章作者对于李嘉诚撤走中国资产的事情,给出了如下回复: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我的生意或许部分不在中国,但是我的心一直在这里,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也是加拿大籍。
转眼便是7年,当年的那场舆论风波早已被时光掩埋,但同样的故事,却换了个地点再一次的上演。
年3月3日,李嘉诚旗下的公司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出售在英国持有的1.6万个移动基站。
3月11日,长江实业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以12.1亿英镑的价格出售公司位于伦敦的一座办公楼。
而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李嘉诚正在计划出售其持有的英国电网公司股份。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英国会不会有别让李嘉诚跑了的言论,会不会有他的拥趸者替他在BBC上发声:我是英国的李嘉诚爵士,也是中国香港人,更是加拿大人。
02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其父亲是当地学校的一名教员,年潮州遭到日军轰炸,李嘉诚一家便辗转来到香港投靠亲戚。
初到香港的李嘉诚为了求生,在钟表店做过学员、在五金厂和塑胶厂做过推销员,直到时间来到年,李嘉诚才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机。
年,李嘉诚在亲戚资助了下成立了长江塑胶厂,也正是在这里,李嘉诚第一次展露出异于常人的商业眼光。
年,李嘉诚在杂志上看到了塑胶花在欧美市场上爆火的消息,嗅觉敏锐的他马上意思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商机,便当机立断前往欧美市场考察,返回香港后李嘉诚便马上着手生产塑胶花。
塑胶花让李嘉诚一跃成为了香港的塑胶大王,而长江厂也凭此产品盈利超过千万港元,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
塑胶花是李嘉诚在商业上的第一个重大决策,也正是这个决策开启了李嘉诚堪称传奇的商业人生,在此后70多年的商业生涯中,李嘉诚的公司没有一年亏损过,也没有遇到过一次财务危机。
在凭借着长江塑胶厂完成了逆袭之后,李嘉诚开始寻找下一个商业机会,这一次他瞄准了房地产。
,香港许多富商不看好市场前景,于是纷纷低价抛售产业移民欧美,房地产价格在此期间一路猛跌,但李嘉诚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他看好香港未来的前景,于是果断的将长江塑胶厂以万的价格出售并成立长江地产,拿出了所有的资产来收购房地产业务。
随着风波逐渐散去,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也逐渐回暖,到年,李嘉诚名下的长江实业已持有将近6亿元的资产,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华资地产商。
同样的戏目在年再次上演,当时香港前景不明,大量的富商甩卖资产,李嘉诚再一次出手收购了大量的地产资源,这一次豪赌也让李家成为了香港最大的财阀,在年香港信报刊登的十大财阀中,李嘉诚凭借着长实集团名列榜首。
在收购房地产之余,看好香港未来的李嘉诚,还将目光投向了香港的各行各业。
年,李嘉诚从包玉刚和汇丰手中低价收购了和记黄埔39.6%的股份,成为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彼时整个和记黄埔市值62亿,而李嘉诚全部身家加起来仅6.93亿,此次收购被香港各界称之为世纪收购,是商业史上有名的蛇吞象案例。
除了和记黄埔之外,李嘉诚还在年以2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电灯公司34.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到这里李嘉诚的资本版图已经初具雏形。
在一次次的收购下,李嘉诚已经从当初的塑料大王,成为了横跨能源、地产、零售、基建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巨头。
事实上,在年以前,李嘉诚在内地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彼时各大媒体在提及李嘉诚时,还都冠以“超人”的名号,如果李嘉诚当初选择不进入内地市场,或许他的名声也不至于落得如今的地步。
但遗憾的是,他来了。
03
年,李嘉诚在深圳成立长和实业,并在各地政府的邀请之下,屯了海量的地皮,根据长实集团年的财报显示,即使经过-年期间疯狂的抛售资产,李嘉诚在内地还有亩地皮,可见其手中的土地储备量之巨。
与其他房地产商不同的是,李嘉诚在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并不是房地产开发,而是炒作地皮。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李嘉诚在内地陆续开发的近30多个项目中,顺利完工的仅占1/3,开发速度其慢无比,短则三五年,长则二三十年。
以北京顺义的誉天下楼盘为例,项目年动工,直到年才整体完工,修了足足25年,而楼盘的房价也从平/米上涨到了平/米,除此外还有上海的世纪汇、成都的南城都汇等项目,开发周期基本都在10年以上。
通过低价拿地,长期捂盘,等到地价随着经济腾飞之后天价卖出,李嘉诚就这样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自己的资产增值。
年3月,福布斯发布了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来自中国香港的李嘉诚以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九,成为了亚洲首富。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登上亚洲首富位置不久后,李嘉诚便开始大面积的抛售自己在香港与内地的资产。
年7月出售香港天水围嘉湖银座商场
年10月出售东方汇金中心
年1月出售50%港灯股权
年1月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年6月出售港灯股权20%
年10月出售上海陆家嘴世纪汇广场50%股份
从年到年,仅就媒体公开报道的抛售项目就高达13例,其中获利最低的25.6亿,最高的为亿。
与此同时,李嘉诚还将名下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址全部由香港外迁至了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
面对李嘉诚的疯狂抛售,年9月12日,瞭望智库发表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称其失守道义。
8天后,人民日报发文称: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斯人去了哪里?当然是英国。
从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疯狂的收购英国资产。
年4月,以25.06亿美元收购英国发电资产SenbankPower,同年11月,又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部分英国电网资产权益,合并成立了如今的英国电网公司。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嘉诚又几乎复刻了他在香港的资本版图,先后收购了英国最大的水务公司、英国配气网络和1.6万个移动基站。直接或间接的掌握了英国25%的电力市场、30%的天然气市场、7%的供水市场和接近50%的电信市场。
这些大手笔的动作,让英国的媒体惊呼李嘉诚买下了大半个英国。
这其中最崩溃的不是英国人,而是部分从香港移民英国的华人,那一天他们终于回想起了,曾经一度被李嘉诚支配的恐怖,还有被囚禁于劏房中的那份耻辱。
回到正题,自新冠开启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李嘉诚就开始逐步抛售自己在英国的资产,并开始重新在国内投资,先后拿下了成都晶融汇、上海三林印象城等项目,似乎又一场资产大挪移,顷刻间便要展开。
这些操作看起来,确实符合李嘉诚一贯的风格,从近期公开报道的一些交易消息来看,李嘉诚在伦敦写字楼的交易上盈利48亿港元,而还未成交的英国配电公司,估值为亿英镑,约合人民币亿元,仅就估值层面来看李家就已浮盈92亿英镑,这还没算上过去几年内的营收。
低买高卖仿佛是被李嘉诚刻进骨子里的行为习惯,而李嘉诚也确实凭借着独到精湛的眼光成为了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商人。
但,也仅仅是商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李嘉诚毋庸置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体,但从整个产业或者更进一步的家国层面来看,李嘉诚的作用就略显泛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这样评价李嘉诚:他的帝国制造了无数商品,却没有一件世界级的品牌,投资地产、收购港口,全靠的是垄断和结盟,富可敌国,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没起到什么作用。
李嘉诚是一个很纯粹的商人,纵观其一生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让其身上的商人烙印更为明显,从年的跑路事件来看,他似乎并不在乎自己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但也恰恰是这么一个人,在人生晚年宣布将会把自己1/3的资产捐赠给慈善基金会,这让李嘉诚的形象更显矛盾。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到: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
或许在人生暮年,这个商业巨贾对于金钱的追求成为了一段回忆,放下了欲望想要讨回自己的名声,但一切还来得及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