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殖人最后一孝

新潮沉思录

在英国女王去世前一天,印度去殖民化运动又迎来标志性进程。印度总理莫迪8日晚主持了新德里印度门前“国王大道”(Rajpath)的更名仪式,并为建国三杰之一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的花岗石像揭幕。“国王大道”名字已改为“责任大道”(KartavyaPath)。

莫迪在演讲中说到,国王大道代表殖民时期国王的权力,是人民被奴役与压迫的象征;如今更名为责任大道,提醒走过大道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要对国家与人民尽忠职守。女王去世之后,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原英联邦国家等纷纷出现声音呼吁终结君主制。总体上来说,在原英国殖民地范围的国家中,去殖民化一直是大势所趋。除了《国安法》出台之前的香港。

英国女王去世这事,世界上最感悲痛的除了英国民众外,可能就要属一部分香港人。在悼念现场,这些人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一些港人悼念文字中,将其称为“香港人的女王”,还把跟女王没什么关系的香港发展成果都算成她的功劳,勉强也算是人死为大,粉饰虚张。还有一些人把女王升格成“香港人的女皇”,就很让人崩不住了。

有欧洲历史常识的会知道,欧洲人对皇帝和国王的称号区分非常严格,历史上欧洲的皇帝法统非常稀少,英国王室只有到了维多利亚一世那里才从印度抢了个印度皇帝的头衔带上,然后这个头衔传到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那时,也就因为印度独立而断绝了。所以伊丽莎白二世从来也没当过女皇,英国人自己也只叫她女王。现在这些港英殖民遗留下来的孝子把其称为女皇,可能英国人看了都会想笑。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虽然国安法出台之后香港开始了“二次回归”的进程,但去殖民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可以说比起其他原英殖民地国家,香港去殖化进程是最落后的。

在嘲讽这些遗老遗少之余,我们也要梳理一下港英时期的英国形象,以及香港人的身份认知和心态的演变历程,来回击如今这些“女王庇荫香港繁荣之类的岁月史书言论。认清这种认知变迁史,对于我们面对今后香港和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尤为重要。由于梳理脉络繁杂,全文还有七千余字,还请耐心阅读,会有所收获,感谢支持。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黄易有一部长篇作品叫《边荒传说》,故事以淝水之战前后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塑造出了一个虚构的“边荒集”。故事中边荒集的前身是颖水之畔的项城,由于南北长期对峙,所以淮水和泗水之间数百里的地区变成了荒无人烟的缓冲区,称之为边荒,由于南北政权间断绝往来,所以处于边荒核心处的边荒集成了唯一贯通南北的转运中心,两方走私贸易的桥梁

边荒集不属于任何政权,也没有王法,在这里讨生活的人称为荒人,多是帮会豪强,不法之徒,走私掮客,以及在南北政权无处容身的亡命之人,南北胡汉各族杂处,一切以利益和武力为规则。由于走私中心的地位,所以边荒集成为天下最赚钱也最堕落的地方,青楼赌场林立。边荒集的人们拼命赚钱和享乐,赚够了就去其他地方安居生活。

故事开始时,边荒集各大势力间只有一个象征性的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淝水之战后,南北各方势力因对边荒集战略利益的垂涎屡屡进犯,数次失陷的边荒集在几位主角带领下将所有荒人团结起来,最终保卫了边荒集的独立地位,并发展至巅峰,荒人之间也消除了民族和利益体间的隔阂,产生了统一的身份认同感。最后,边荒集在多年辉煌之后随着刘裕成为南方之主后开展北伐,边荒失去了缓冲作用而宣告落幕。

这里花了大段文字来介绍这部小说,相信读者们一下就能看出来,边荒集实际上就是香港的隐喻。黄易作为香港最擅长写历史的小说家,对于香港地位的本质有着通透认识。二战后亚洲能迅速发展起来的这几个地区,日本和所谓的四小龙,本质上都是因为它们是冷战对峙的桥头堡,尤其香港本身就是新中国成立时有意留下的对外门户。边荒集这种无法无天,遍地金钱,靠中转贸易发大财的环境也和香港六十到八十年代间高速发展时的社会环境如出一辙。

不过,对比港英时期来说,边荒集是独立多了。小说中的荒人不接受统治者,有属于自己的“议会”,也有能力保卫家园。对于港英时期的香港人来说,以港督为首的殖民官僚们是绝对的统治者,政治大多时候与港人基本无缘。在六七运动之后,港人再没有挑战殖民政府的举动。

在70年代之前,港英政府实际上就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维持统治秩序。从殖民开始,英国对香港的定位就是贸易转口港,英国只需要维持统治秩序,不影响经贸利益的获得,所以既不关心治理建设,也不太关心香港华人社会的情况。所以我们在80年代前的老港片中会发现,在其中出现的殖民者形象,大多数时候就只有英国警察长官。

英国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一方面使香港社会某种维度上非常“自由”,成为有能力有野心之人的掘金乐园,另一方面也使香港事实上变成无法无天的社会。在这种纯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环境中,自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也就不难理解当时的香港会出现“劏房”,“劏床”,九龙城寨这样的贫民窟景观。大陆改开之后,各路富豪的发家史已然或多或少不光彩,但像牟其中这类也是要进监狱的。当年香港富豪们的起家史如果按大陆的标准来看,大部分都是要进去的,更不用说香港还有发达的黑社会生态。

对于华人,港英政府采取的是吸收少数商界精英进入行政局和立法局这类实际上的咨询机构,或授予太平绅士的形式,通过精英华人来维持对底层统治秩序。

直至70年代,香港社会系统,尤以警察系统的腐败终于到了无法维持正常秩序,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地步,迫使当时以麦理浩为首的港英政府不得不开始正视香港社会发展和治理问题,廉政公署也是在这时期成立。在《雷洛传》,《跛豪》,《追龙》等影片中对这时期的港英政府问题与殖民者的反面形象都有体现。

更根本性的原因是,在六七运动之后,英国政府发现新中国是有可能武力收回香港的,感受到了失去香港的危险。在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五常席位之后,英国不得不正视这一天到来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一年,麦理浩就任第25任港督。根据《英国解密档案的启示》等资料显示,由于这期间英国还未与中国正式讨论香港回归问题,英国仍然寄希望于通过增加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实现延长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毕竟英国就只剩这么一个像样的殖民地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抬高香港的身价。带着这个任务,麦理浩通过一系列经济和民生改革,使香港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也相对缓解,麦理浩时期也是老一辈港人最怀念的一段岁月。实际上,以香港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和处于冷战桥头堡的历史机遇,如果港英政府肯用心治理,香港早就该发展起来。对比香港和新加坡,就可以看出两者政府定位不同带来的发展差异。

在麦理浩之前,香港工业以服装业为代表的低端轻工业为主,缺乏自主技术。在麦理浩执政期间,其推行的经济政策为香港奠定了电子工业等产业基础,本来香港也是有机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发展的。不过到了79年,麦理浩到北京拜访,中国领导层向其传达了如期收回香港的决定。82年的中英会谈,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传达了更明确和强烈的信号。至此,英国对港战略转为“辉煌退场”阶段,这一年麦理浩离任。

所谓“辉煌退场”,熟悉英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就是英国从殖民地撤退之前的一贯搅屎棍作风,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挖坑,为殖民地独立后埋下祸根。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说到:

鉴于年9月与邓小平的会谈没有进展,现在应该发展香港的民主建制,使香港实现独立或自治,就像我们在新加坡那样。

后任港督们的任务从推动经济发展变成了所谓的“民主改革”,促使各路政治团体纷纷出现,立法局等机构放开了小部分议席给这些政治团体进入,不过此时立法局等实际上还是咨询机构而不是独立机构。在彭定康上任之后,推动了一系列违背了中英联合声明协定和基本法的改革,这时期也诞生了很多后来煽动港独的政治明星,如李柱銘,和与彭定康关系深厚的陈方安生等,立法局也开始走向独立性质。

由于港英政府不再以发展香港的产业经济为目标,导致香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走上了去工业化道路。年时,香港有万产业工人,到年,还剩80万,工业升级道路被打断,金融和服务业成为香港绝对主流。

香港社会日后的政治问题,产业问题,房地产问题,在这时都已种下根由。政治上,为什么我们看到香港的各路政治团体,大多不是代表高层利益,就是勾联欧美,都代表不了普通市民的政治利益?因为八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推动的所谓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之前吸收精英和太平绅士的放大版。

到回归前夕,真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