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焦虑

近期,社会在等待原定于4月上旬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于4月29日出来回应称,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随着近些年出生人数下降,人口焦虑逐渐升温。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公布的新生儿户籍数量显示:截止到年12月31日,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5万,上一年这个数据是万。通常,新生儿户籍数量占当年出生人口的比例约为80%,由此大致推出年全国出生人口。

我们看近年数据:年出生人口是万,同比下降63万;年出生人口是万,同比下降万;年出生人口是万,同比下降57万。另外,死亡人口一直在增加,年死亡人口已接近万。综合这两项数据可推算年人口增长情况。

但是,一边是出生人口的快速下降,一边是死亡人数的持续上升,尤其是建国后婴儿潮一代人迅速凋零,很多人担心:人口拐点(这里指人口负增长)或提前到来。

出生人口为何暴跌?人口拐点为何提前到来?如何应对生育问题和教育焦虑?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下中国的人口问题。

本文逻辑

一、人口拐点

二、替代效应

三、家庭羸弱

01人口拐点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全球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人口出生率经历了短暂暴涨后持续下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逼近“人口悬崖”,迎来人口拐点。

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吗?

生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行为。首先,生育以家庭为单位,生孩子靠夫妻双方,国家、政府和企业都使不上力。其次,生育是一种生理行为,受限于男女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生育还是家庭及婚姻制度下的代际活动,关系到代际繁衍、基因延续及财富传承,超出了个人的生命周期与预期。

但是,我们可以将生育行为理解为经济行为,这有利于我们认识生育的本质与规律。所谓经济行为,就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生育,都会考虑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比如,是否生二胎,我们可能会考虑二胎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否造成母亲职业竞争力下降以及身材受损,是否加重老人带孩子的艰辛。这些都是成本因素。当然,我们也可能会考虑,多个孩子给这个家庭带来哪些快乐,给大宝多一个陪伴,给老去的自己多一个保障。这些属于效用因素。

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生育也是在边际上做选择。具体来说,人(家庭)是在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上做边际选择。比如,你有一笔储蓄,考虑用于生二胎多抚养一个小孩,还是投入到大孩的教育中。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人们倾向于减少生育数量,提升生育质量。于是,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素质则不断提升。为什么?根本上来说是个人(家庭)基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的考量。

在牛顿尚未降临之前的古代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技术落后,出生婴儿的死亡率高,成材率极低。人们会考虑增加生育数量,以抵御高死亡率的风险。以前的家庭生得多,但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