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中国减息,房地产往哪走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本社,作者清和社长
作者:清和来源:智本社年,开年第三周,可谓中国央行“超级周”:一周两降息,央行打明牌。
1月17日,央行降息,下调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亿元7天期逆回购利率各10个基点;20日,央行再降息,将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从3.8%下调至3.7%,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从4.65%下调至4.6%。
1月18日,央行高层在新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态直接: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难得央行打明牌,意思就是:开闸放水,送水上门,挽救信心。
国家统计局刚发布了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数据看起来不错,央行为何还要连续降息,提振信心?今年是全球央行加息之年,美联储正加速缩减购债,预计提前加息,那么中国降息空间有多大?存在哪些挑战?与降息相比,减税是不是提振市场信心、增加家庭收入更好的办法?
本文从降息和减税两个角度探索今年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如何提高普通家庭的收入。
01降息与结构
在全球范围来看,加息是今年经济的最大灰犀牛。加息到底是抑制泡沫,还是刺破泡沫,这是难以预测的。
年底,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开始相向而行。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准备加息,中国两次降准一次降息。进入年,美国通胀持续高涨,美联储提前加息已摆在桌面;而中国央行立即两次降息,直接打明牌,要求水龙头开大点、送水上门。这是为什么?
这是受内外两个因素影响。
先从美联储说起,美联储这轮加息动作——提前到何时加息、力度多大、加几次息,几乎决定着今年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影响着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以及家庭财富。这就是我经常所说的:如今的世界经济是美联储计划经济,是法币统制经济。
我之前预计美联储会在年终结量化宽松,第四季度启动耶伦式加息,开始货币政策温和大转弯。但是,美联储没有这么做。鲍威尔将充分就业目标置于通胀率之前,并且重新定义了充分就业和通胀率。美联储在充分就业目标中加入了“不平等”的内涵,确保非白人及弱势群体的充分就业;同时将通胀率2%的目标修改为长期目标,放任通胀短期高企。
表面上看,鲍威尔试图通过宽松政策来度过疫情危机(类似于战时货币政策),保障就业、收入和家庭补贴的发放。实际上,美联储正在偏离和篡改央行的使命与职责,他们试图剔除沃尔克和弗里德曼的遗产。危机后“三杰”伯南克、耶伦和鲍威尔,他们在货币政策上更加忽视沃尔克建立的通胀目标,在理论上抛弃弗里德曼的“通胀即货币现象”的判断以及控制货币总量的货币数量论。他们更加相信现代货币理论,认为70年代的滞涨危机是布雷顿森林崩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超发引起的。鲍威尔认为疫情期间的通胀是暂时的,否认工资-物价螺旋,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