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为例,浅谈新加坡医疗体系
上海的这波疫情爆发至今已经月余,曾经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隧道高架只剩下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和物资运送的箱车还在奔驰。抗原、核酸、抢菜、团购…一批新兴关键词强势霸占万上海居住人口的日常生活头条,似乎有点“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意思。泡面、可乐成为“以物换物”中的香饽饽、硬通货,原本两点一线的职场+生活模式好像一下子淹没进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精致的上海人开始为了满足温饱而掉落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层。
但其实,“生活”和“职场”,什么时候被完全区隔过?甚至很多时候,两者都是相互融合的。所以,遇到事情不要慌,冷静下来,“黄帽子”一下(注:“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中,“黄帽子”指乐观、正向、充满积极意义地思考问题),这难道不是“悄悄”努力,静待一鸣惊人的“天赐良机”吗?
所以,健贤研究院从三月开始组织内部学习培训,其中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新加坡医疗体系的学习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有意思的发现,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新加坡地处南海、印度洋及马六甲海峡的三方交会处,是“世界十字路口”。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新加坡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一个美丽的岛国和繁荣的大都会,城市干净整洁被誉为“花园城市”,处处郁郁葱葱、花木繁茂,绿化面积超过90%。这里也被称为“狮城”,有说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地图形状像狮子头,有说是某位古代马来王子命名的,不过科学家说,狮子从未在新加坡生活过,除了被饲养进动物园的那几只。
新加坡的医疗体制新加坡凭借着先进的医疗设备、严格的医疗管理、细致入微的服务、统一透明的收费,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多赞誉,其医疗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且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新加坡医疗在亚洲属于最高水平,世界排名第六,新加坡在为本国居民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每年吸引近万外国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疗。彭博全球健康指数(Bloomberg?Global?Health?Index)还将新加坡评为年全球第四健康国家和亚洲最健康国家。而日本排名第7,美国排在第34位。
新加坡医疗体制的先进性新加坡有8医院,包括6医院、医院和一所精神病院。医院提供多学科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设有24小时急诊科。6个国家专科中心提供癌症、心脏、眼睛、皮肤、神经科学和牙科保健。此外,还有9医院。中期及长期医院出院后需要进一步护理的人士,以及需要有人照顾或协助他们处理日常需要的社区居民而设。设施包括8医院、73间护理院、2间住院病人收容所及约90间非住宅长期护理设施,例如日间护理中心。
新加坡对于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极为重视,因为新加坡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到年,预计每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1个年龄在65岁以上。为此卫生部提出了“一个新加坡人,一个家庭医生“的愿景,和“从医疗保健到健康-从医院到社区-超越品质,超越价值-从医疗保健到健康”的实施原则。而这其实和中国目前的医疗现状也是极其吻合的,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分级诊疗试点地区工作应该达到若干工作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等要求,但实施进程一直不尽如人意。
新加坡如何实现“成功分级”,让病人“从医院到社区”?
医院医院、医院、专医院,医院为龙头打造了三大公立医疗群,分别服务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居民,方便居民就近就医。新加坡约有80%医院提供,剩下的20%则由医院提供。私人开业医生满足全国80%的基层医疗需求,而分科诊所则提供剩的20%服务。医院也为不需要医院护理服务的康复病人及年长者提供中期照护。
新加坡目前在运营中的医院一共有9家,其中SingHealth旗下就有BrightVisionHospital、SengKangCommunityHospital以及前不久刚投入运营的OutramCommunityHospital三家,仅Outram一家就能为位患者提供医疗及康复治疗的服务。
什么样的患者去医院就诊?
医院接受治疗后要直接回到家仍然相当吃力,比如中风后肢体肌力尚弱、功能亟待恢复的患者,比如关节置换术后或因骨折需要调整肢体负重方式以及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再比如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刚刚稳定,但仍需要密切监测并调整相应药物的患者,他们都是合适转入医院的人群。
进入医院就诊的三类患者:
什么样的医生在医院工作?
医院的主治医生绝大部分均历经过全科医学住院医(FamilyMedicineResidency)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国立大学全科医学硕士(MasterofMedicine,FamilyMedicine)。而升任顾问医生则必须参加由全科医生学会(CollegeofFamilyPhysicians)主办的为期两年的FellowshipProgramme,并通过严苛考核。这也是为了能给医院的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慢性病管理,同时确保能够对住院期间出现的内科及外科急症应对自如。
与在医院不同,患者在医院接触最多的并不是医生,而是物理职能治疗师(PhysiotherapistOccupationalTherapist)。
物理治疗师会鼓励病人在身体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功能锻炼中来。通常功能训练的时长为周一至周五每天2小时,平均分在上午及下午分别进行,有时根据患者需要也可能安排周六上午额外的训练。在物理治疗开始之前,治疗师会循例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询问是否有任何不适,并将任何异常的发现及时与医生沟通。除此之外,营养师、言语及吞咽治疗师也会按需参与到患者的治疗。
举个例子帮助理解:
在新加坡,医院的职能已经远不只是医疗与护理。在AcuteHospital和PrimaryCareClinic之间,医院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更多地将患者作为整体来看待,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