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清零还有用吗
作者:温义飞
01
疫情到底让中国人损失了多少钱,封城一天,会损失多少钱?疫情封控和放开共存,分别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
疫情对中国已经造成的损失,大帐比较好算,在疫情发生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测非常多,普遍认为和21年GDP增长都是在6%上下,然后疫情就爆发了,最后实际数字出来,两年平均干到了5%。
也就是说这两年的疫情让经济增长少了百分之一,也就是每年一万多亿元,加起来两万多亿的样子,人均两千块钱。
但是这里还包含了很多跟防疫相关的开销,比如口罩,你说没有疫情咱们也不需要这么多口罩,再比如核酸,这都是本来不需要的东西,现在都算成了GDP,实际上也是疫情造成的损失。
那么我们再算细一点,把一个城市封一天,你要花多少钱呢?
这有挺多数据可以参考,用最极端的例子武汉,年第一季度封了两个半月,本来第一季度GDP能干到亿,结果最后只有亿,这就是损失了亿,平均每天21亿。深圳前段时间的局部封控,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
那么上海的情况呢?上海GDP每年四万亿,武汉1.8万亿,人口上海两千四百万,武汉一千一百万,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上海差不多是两个武汉的大小,也就是说,上海封一个季度就是三千多亿的损失,一个月一千多亿,一天四十亿。
平均到每个人,差不多就是损失两三百块钱,这就是封城的经济成本,每人每天损失两三百块钱。
但是封城这事也分短期和长期,短期封一下,只是暂时中止经济的运转,打开之后还能恢复,餐厅店铺都还能继续开门,如果长期封城,影响就不好回复了。
实际上,长期封城,大范围封城,这种措施我们应该不会再见到了,这属于极端假设。
那我们再算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完全不管,完全放开。叫共存也好,叫躺平也好,就是从现在开始当做没有这件事,任由病毒传播。
我们不拿美国或者北欧那些从一开始就躺平的来比,美国三亿人口死了一百万人,按这个比例中国要死四百万人,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能,因为病毒变异之后致死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现在疫苗覆盖率也已经慢慢上去,甚至,像英国法国感染人口超过30%的,我觉得即使中国真的完全不管,也不至于这么糟糕。
所以,比较实际一点的对比,我们可以拿两个没能防住最新版本病毒的地方,同样有相当的疫苗覆盖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一个七百多万人口,一个近五百万人口,确诊都是一百多万,那么换成中国大陆,按比例算大概就是三亿的确诊,考虑到香港和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大陆打个对折,按一亿五千万人感染算,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后果是什么呢?打过疫苗的死亡率0.1%,没打疫苗的死亡率2%左右,那全国的死亡人数大概是一百多万人,考虑大陆平均医疗水平比不上发达国家,相关的死亡人数可能还会更糟。
为什么要我们建议大家赶紧打疫苗啊,如果所有的人都打了两针疫苗,就算现在马上全面放开,死亡人数也能从一百多万下降到二十万左右。
想想前阵子飞机事故一百多条人命,让大家难受了好一阵子,这上百万的死亡人数,我是很难想象。
那如果我们不谈死亡率,就仅仅从经济的角度,从赚钱的角度看,如果全面放开,是不是经济就能好转呢?还真不一定。
02最近几个月疫情又让很多地方开始封控,影响了很多人的生计,不让出门,但是房租房贷还得付,于是就有了很多要开放与病毒共存的议论。
那如果疫情全面放开,不管了也不封控了,是不是经济就能恢复了呢?
我们姑且不说如果向外国那样躺平,短短几个月就得付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条人命的后果。就说如果真的这样做了,经济就能好转吗?
也许刚放开的第一周,大家会看到明显的反弹,街上人多起来了,餐厅有客人,店面有人买东西,但是,一旦开始大范围感染,按照国外现在的感染比例,放在中国两月就会感染一到两亿人。
大部分人情况不严重,还能上班,但是十个人里有一个需要休息,那总共就是上千万人要请假,特别对于中国这种制造业国家,需要工人聚集生产的产业里,疫情对产能的破坏也不能忽视。
有人说疫情变成大号流感,就算真是流感了,那一亿五千万人感染流感,就对经济没影响了吗?
以越南为例,年上半年越南疫情控制的不错,七月份的时候开始失控,后来不得不选择躺平,结果呢,21年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顺差20亿美元,22年第一季度跌到了8亿美元。如果按这个比例算,中国21年第一季度亿美元,贸易顺差一个季度就会少亿美元,那就是四千多亿人民币,按两个季度恢复正常算,就有九千亿的损失。
而学界的预测也是放开之后GDP增长会降低百分之2到3。
这还没完,人得了病,需要治,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新冠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
这是去年确诊人数少的时候,如果全面放开,一两亿人确诊,大部分人不治疗,就在家自己喝点热水,重症才治疗,就算个批发价,人均治疗费用对折再对折算五千块,那也有上万亿的医疗费用要投入。
所以有人质疑靠防疫风控发财,其实比起放开之后天文数字的医疗费用,现在防疫的一点核酸检测真的不算什么,而且放开之后,去做检查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上班请假,治病花钱,在全社会都进入这样的特殊状态之后,餐饮旅游产业真的可以很乐观的恢复正常吗?大家就有钱出去吃饭,有钱消费了吗?或者我这样问,在没有疫情的年,你对经济乐观吗?
很多问题并不是疫情带来的,大家也不用幻想着只要放开共存,经济就能好转,钱就好赚了。
疫情防控的代价确实昂贵,甚至可以说是惨痛。但是在开放和封控之间做选择,本来就不是一个好选项和一个坏选项,而是在一堆特别坏的选择里选一个不太坏的出来。
当然,动不动就封城的那种过度防疫肯定也不行,特别是老百姓被关在家里,代价要自己承担。
我建议国家应该给被封在家里的人提供现金补偿,直接按天发钱,因为本质上,封在家里的人,是在为所有人的健康在努力,而且这样还能促进消费。
03疫情最后要怎么结束?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三种可能。
最好的情况,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以拖待变,在把疫情的影响降低的同时,等来了特效药,而且这种特效药最好是国产、便宜、量大,吃完不说马上能好,起码能保证不死。
或者等着等着,病毒继续变弱,那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真的实现了,那就可以宣布中国的抗疫战争全面胜利。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半年到一年内把疫苗覆盖率拉高,虽然中国目前百分之八十的接种已经不算低了,但是还需要继续接种,做到接近百分之百,疫苗打满之后,逐步试探,减少封控对经济的影响。
百分之九十几的疫苗覆盖,加上放开的节奏把握好,最后能够把相关死亡人口控制在二十万以下,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行,恢复和全世界的联系,这就算比较成功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性很大。
第三种情况,就是现在就开始放开,向韩国新加坡那样,选择与病毒共存,这个可能性很小。虽然短期内可以把经济影响降低,但是与病毒共存的长期影响是未知的,代价是一百万左右的人口死亡,以及五千到一万亿元的医疗支出。
这种情况,如果最后能确保经济的快速恢复,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数据后续我会给大家分析。
防疫政策本质就是成本收益的计算,为什么过去两年大家对防控没有意见,是因为之前的病毒防控成本比较低,精准的防控是防得住的,所以过去的应对是很成功的。
现在病毒一变异,原本封一个楼现在要封一个小区,原本封五天,现在要封两个礼拜,成本高了、另一边,毒性降低了,等于防控的收益就降低了。
如果是病毒是一个绝症,那必须是严防死守,但是现在死亡率逐步下降,所以成本变高了,收益变低了,这个路就要认真算一算了。
特别是防控的代价需要立即承受,当下就会难受,而放开之后,后果过一阵子才会显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只给你三条建议:
第一是不要失业。即使疫情以最好的结果结束,也并不是说经济就能恢复,经济周期的下行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有了苗头。
第二是不要创业,原因也是类似,现在不论是从资本的热度还是消费的情绪,都不是创业的最好机会。
第三是打疫苗,所有人都打跟只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打,死亡人数相差能有八十万。为了这八十万人,大家还是得一起努力。
-End-
作者简介:温义飞,财经作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硕士。
韭菜保护爱好者,财经界的急救大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5.html